首页 > 娱乐 > 正文

当越来越多人重新关注许知远,知识分子的春天来了吗?
2020-03-16 23:09:11   来源:东方头条   

本文首发于“N次放映室”

四年前,他开始第一次涉足新媒体,创办了一档深度访谈节目《十三邀》。这个主打“带着偏见看世界”的节目一度被推到风口浪尖,有人喜欢,有人谩骂,但更多人表现出来的似乎是不适以及对这群知识分子的不屑。

四年过去了,这档节目竟然奇迹般地存活了下来,而且在2020年这个特殊的春天似乎焕发了新的活力。更重要的是许知远变了!单向街书店告急,他放下身段众筹,他上直播售书,而他的访谈也变得更加温和······

1. 带着偏见和主观,让观众和嘉宾无所适从

许知远第一次被全网群嘲应该是采访俞飞鸿那一期,整个过程两个人似乎都在以男权和女权视角进行角力,最后也没能达成一致,只能靠喝茶和尴尬的微笑结束全场。

那一次,俞飞鸿看似赢得了全网的支持,而许知远另类的采访和自得其乐的冒犯让全网抵触。“知识分子的油腻”“中年男人的猥琐”“毫无逻辑的采访”,这些都成为了观众给他的标签。

但反过来思考 ,如果许知远按照《鲁豫有约》的套路进行访谈,在一派其乐融融中结束,全网还会有如此两极分化的评价吗?跳出了观众和嘉宾的舒适区恰恰是《十三邀》正在探索的新的商业契机。哪怕初期看来极不成功,却还是吸引了不少关注。

等到第二季,更多的影视娱乐明星来了,针锋相对与互相冒犯愈演愈烈。许知远明知无法对抗,却偏要逆风而行,想要用自己浪漫的理想主义来和这个庸俗的世界对抗,哪怕只有1个小时。

全网都在等着看他笑话,表面上也是如此。

和马东的对话中,许知远极力想要表达对于这个“娱乐至死”时代的反思与对抗,可马东则讨巧的用近乎商人的思维戳破了这个泡沫。马东认为他为95%的普通人带来欢乐就足够了,这是他的使命,也是他乐于去做的,而许知远作为那5%不要靠近他,也不要试图收编绝大多数。乍一听来,作为普罗大众的我们听得极为舒适,因为大多数人就是更倾向于及时行乐,而非反思时代。许知远被排除在大众群体,他的努力并不被大众所接受。

和李诞的交流中,这种观点再次冲击了许知远固有的三观。作为时代的宠儿,李诞很大胆的表现出了“精致利己主义”,也毫不避讳声称自己也讨厌现在的自己。如果说马东带有资本家的一丝傲慢,李诞则是一个矛盾的娱乐明星。许知远可能永远不会明白,他也不想彻底被大多数人带走,可在一次次采访中他似乎也在逐渐明白这个冷酷的资本世界和自己并不遥远。

2. 带着妥协和执拗,看似近了实则远了

来到第四季,许知远变得温和了很多,尽管他还是那个写出《那些忧伤的年轻人》的北大书生,可他面对资本世界和舆论的那份凌厉正在被逐渐消磨殆尽。

因为他也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和迷茫,他当然坚持自己的“理想国”,可他还要在这令他不适的时代下生存。当他发现自己的观点不被当代人理解,当他发现自己只能做精致的知识分子,当他发现自己已经无法深入社会底层发掘人性善恶。他只能选择在妥协和执拗中找到平衡,让自己相对舒适······

在和许倬云、马岩峰和项飙的对谈中,他更多的是做一个倾听者,而非辩论家。他适度克制自己的偏见,用嘉宾的见解来解构这个复杂的时代。

这一次他迎接的不再是谩骂,而是一丝温和的鼓励。可这个时候,他是应该高兴还是悲哀?

四年前,他试图用最真实的自己在时代洪流中挣扎,可无人问津。四年后,他隐藏了那个锋利的自己,却迎来了意想不到的支持。说白了,这个时代依然只相信迎合他们的人,而反思和批评是留给成功人士或者专家的工作。

许知远说“十三邀”这个名字没有太多意义,只是他的即兴所想,他本来也是带着理想试图运用资本和资本抗争。而最后,残酷的现实告诉他,要么落入凡间,要么迎合时代做一个精致的知识分子,显而易见,他选择了后者。他宁愿做一个有争议的人,也不想再回到他儿时那个闭塞的小乡村了。

相关热词搜索:来了 知识分子 越来越 春天 关注

上一篇:“宅女”王丽坤的幸福
下一篇:最后一页

泰安知名律师   电话:18053115917
手机:0531-80961678   微信:18053115917   QQ:709581498   邮箱:709581498@qq.com
网站地图 (XML地图 / 百度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