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 > 正文

宇宙从何而来(下)(宇宙系列之一)
2020-03-07 01:17:00   来源:东方头条   

牛顿当年发现白光是一种复合光,在通过三棱镜时,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它们组成白光光谱。人眼看成不同颜色的光,是因为它们的波长不同。红光位于长波段,蓝光位于短波段。

1842年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发现了一种后人以其名字命名的多普勒效应:物体辐射的波长,因为波源和观测者的相对运动而产生变化。如光源面向观测者运动,观测者接受的波长越来越短,光色蓝移;光源背向观测者运动,观测者接受的波长越来越长,光色红移。而且光源的速度越高,蓝移或红移的效应越大。

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熟悉这种效应。如救护车趋近我们时,音调越来越高(对应波长变短,频率增高);当远离我们而去时,音调逐渐变低。

哈勃红移现象表明,遥远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而且离得越远,速度越快。不过星系远离我们而去,主要是空间膨胀造成的,而非星系本身的运动。这像一个气球,表面有很多斑点,随着吹气膨胀,斑点间距离越来越大,好像相互间快速运动一样。

这一结果表明,宇宙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膨胀的。宇宙膨胀的思想,彻底颠覆了人们以前的信念。

若宇宙在不断地膨胀中,则它原先一定是紧密地挤在一起。如此,它会有一个开端。

1946年物理学家伽莫夫正式提出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是由137亿年前的一个致密炽热的奇点爆炸形成的。

爆炸之初,物质只能以电子、光子、中微子、中子和质子等基本粒子形态存在。随后的不断膨胀,导致温度和密度快速下降。随着温度冷却,基本粒子结合,逐步形成原子核、原子、分子等,复合成通常的气体。气体逐渐凝聚成星云,星云进一步形成各种各样的星体和星系,最终形成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宇宙。

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的所有元素是在大爆炸的高温下合成的。如质子和电子合成氢,氢合成氦等。计算出宇宙物质大约由75%的氢、25%的氦和微量其它元素构成。这一结果与观测数据基本相符,是大爆炸理论的一个重要证据。

大爆炸理论目前有三个重要证据,除了哈勃红移和轻元素丰度比外,另一个就是著名的微波背景辐射。

大爆炸理论预测,大爆炸发生时,宇宙的温度是极高的,之后慢慢降温,到现在大约还残留着3K左右的热辐射。后来天文学家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发现了微波背景辐射,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三个证据对大爆炸理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大爆炸理论逐渐深入人心,是当前最主要的宇宙模型。

大爆炸理论彻底改变了宇宙静态无限的观念,宇宙是动态有限的。

但大爆炸理论也有自己的局限,它难以解释空间各向同性和均匀性。

宇宙学原理认为,在宇宙大尺度下,三维空间是各向同性和均匀的。在夜晚的天空,无论你向哪儿看,都显得一样,且宇宙微波背景辐射,都是均匀分布的。

根据相对论,宇宙最快的速度为光速,而在彼此相隔遥远的区域,光速都未能到达,它们怎样互通信息,保持一样呢?

古思提出了暴涨模型,宇宙大爆炸之后的一瞬间,不到秒的时间里迅速膨胀了倍。

在暴涨之前,宇宙所有区域是在一起的,这一极小区域是均匀的,所以暴涨后,还是几乎相同的。

暴涨模型,改善了大爆炸理论,但也留有问题,是什么力量驱动如此巨大的暴涨?我们的宇宙,真的是一次大爆炸形成的吗?

1999年,印度著名天文学家纳尔利卡尔等人提出一种新的宇宙起源理论——亚稳状态宇宙论,对大爆炸理论提出挑战。

该理论认为,宇宙是由若干次小规模的爆炸而不是一次大爆炸形成的。宇宙之初不是没有时间、没有空间的起点,而是处于一个被称为“创物场”的巨大的能量库中。在能量场中,不断发生爆炸,逐渐形成了宇宙的雏形。此后又接连不断地发生小规模的爆炸,导致局部空间的膨胀。这种时快时慢的局部膨胀综合在一起,便形成了整个宇宙范围的膨胀。

新理论使人们重新反思,宇宙开端到底是怎样的?

若进一步思考,宇宙开端又是怎样产生的呢,如奇点或创物场?

相关热词搜索:宇宙 而来 系列

上一篇:为什么科学家们将平行宇宙归列为最可怕的理论之一
下一篇:最后一页

泰安知名律师   电话:18053115917
手机:0531-80961678   微信:18053115917   QQ:709581498   邮箱:709581498@qq.com
网站地图 (XML地图 / 百度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