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 > 正文

独立负责项目两年,我的产品原则及方法论
2020-01-01 18:32:44   来源:东方头条   

作为一名入行有四年,产品经验只有两年的人来说,写下本篇文字,内心未免是惴惴不安的。一方面是经验尚浅,还达不到可以立说著述的程度。另一方面,则是产品未能取得数据上的很大辉煌,不足以令人信服。然而,即使是一名拙劣的厨子,在长期的烹饪过程中,也可能总结出一些有价值的招数。

我从去年4月份开始负责同城招聘的项目,到今天为止,已经主导了3个大版本、14个小版本的迭代,实现了162万注册用户、116万简历和15万企业的积累。经历的版本多,碰到的问题多,我想,劣庖厨也许会有一些好的方法。

下面8条方法论,是我过去两年多产品经验的总结。2019年即将结束,能以这种形式跨年,我很开心。

1.基于现状做设计

12月份的时候,我们新版本上线了聊天功能,可实现求职者与企业的沟通。在梳理需求时,有一个小的功能点让我陷入了长考:要不要有已读、未读的状态通知呢?

熟悉互联网史的朋友肯定了解,微信当年也有这种困惑,最终,坚持让用户有撒谎自由的作法,使得微信一直没有已读状态的提示。

我们同样面临这个问题,作为用户,我当然是非常想要这个功能的。然而,作为一位产品经理,当我站在全盘考虑这个问题时,已读的状态提示似乎并不适合。

原因很简单,当前现状无法支持这一方案。我们平台的历史包袱较重,很多岗位是旧职位。为了扩充平台的职位库,我们和友商进行合作,数据打通,获得了大量的新鲜职位。友商们的企业,是不需要登录APP的。已读、未读功能的上线,基于逻辑推测,很多消息必然得不到及时反馈,反而会暴露企业不活跃的事实,造成用户质疑的加深。

因此,已读、未读功能上线貌似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且符合DieterRams设计十戒关于"好的产品要诚实"的声张,但是对于整体业务而言,却是一场灾难。

同样的思考方式,另一例事情上也有所提现。我在接手项目时,公司已经有一款老产品在运行了。当时的注册/登录方案,跟行业老大51job的类似,开放所有的职位给到求职者,用户只在投递或者完善简历环节,才需要注册或登录账户。从体验上来说,对于求职者无疑是很有帮助的。

但是这一设计必须基于两个前提条件:

平台拥有足够丰富的职位以充分覆盖用户的求职需求,否则匆匆浏览,不会留下任何东西。

平台品牌较为知名,有足够的自信在求职者短暂离开后又能回到平台。以上两点,我们都不具备,这也造成老产品的尴尬现状:用户量低、留不住人。

正是基于以上认识,我意识到,向非注册用户直接开放职位,在当前阶段并不可取。51job可以这样处理,我们决定不行。

所以新版1.0上线后,我们设定了两条朴素的原则:

求职者务必要留下一份简历;

企业务必要留下一条职位。

无论C端还是B端,下载后即需注册,没有完善简历或者公司信息,无法真正进入APP。这一作法效果非常显著,我们的简历转化率达到了70%。

2.注重细腻体验

"是否支持批量上传图片?"

当技术第一次向我确认这个功能时,我曾不假思索立马回复了"是"。但是产品的直觉告诉我,问题似乎并不简单。于是在历经10分钟的思考后,我推翻了自己不经脑的作法。

为什么不支持批量上传呢?

其实答案也挺简单的。因为我们平台需要的是少而精的照片,而体验过该功能的人肯定知道,批量上传可以实现从相册里快速选择大量的照片,体验顺滑,免去一张张上传的阻力。这种操作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会带来一个衍生问题,那就是图片的整体质量不如单独上传。

试想一下,如果你一张张传,你会因为嫌麻烦而传得少,也会因为麻烦而挑得认真一点,避免返工嘛。批量上传,因为太方便,用户一偷懒,反而会降低上传图片的质量。一两个人,或许照片都是精挑细选的,但是放到大的群体里面,就不会是这样了。

所以,基于我们的需求,设计一种阻力来迎合人性,是很重要的。当然,决定用户上传图片的质量,影响因素有很多,本处只是以这个点来展开讨论。

除了上面所说,还可尚举一例,比如我们的职位详情页,会直观显示浏览量。这件事本身并不稀奇,一些资讯或社交平台尤为喜欢使用浏览量功能。但是在求职平台,这一做法却有待商榷。行业的几大玩家,无论是51job、智联招聘还是拉勾,都没有这个功能。

为什么呢?

因为浏览量是对职位竞争激烈程度的一种表征。如果你找工作时看到一条岗位浏览量好几百了,大概率会影响你投递该岗位的决心,对不对?那我们为何要反其道而行之呢?

原因有两条:

我们面向的是蓝领求职者,他们对岗位竞争不太敏感,而更关注工作好不好。相反,对于蓝领人群来说,围观的人数越多,越能说明职位可靠,大家在人才市场上蹲一下午就知道了。

我们的品牌知名度不高(2年花了不到5万块用作推广),用户并不太信任平台上的岗位。

试想一下,你在应用市场下载了一款不知名的求职APP,没有身边的朋友或者公关信息做背书,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你敢随便把简历投给这家平台上的企业吗?

因此,为了降低用户的疑虑,我们上线了浏览量功能。具体细节为,把浏览者的头像放出来,通过头像让浏览量显得更加真实。求职者也许不相信平台,但是会相信一起找工作的人,为了兼顾访问者的隐私保护,我们对头像做了半透明遮罩处理,避免求职者感到不舒服。浏览量功能上线后,C端的职位访问量提升了5%,一个小的功能点,有时也会发挥不小的作用。

产品是由无数的细节构成,类似于图片批量传不传、要不要现时浏览量等问题,看似很简单,把握好里面的细腻感受,却并不简单,考验的是产品的思考力及同理心。

3.坚守清晰的价值边界

在2.3版本的时候,我们新增了一个功能,求职者投递完简历后,点击发短信icon,可直接跳转进入短信编辑页。为了加快短信发送流程,模板内容由我们默认填充。

短信模板:您好,我刚刚在同城招聘上投递了贵司的岗位,期待与您进一步沟通。

在考虑这个功能,有个问题让我陷入了纠结:短信抬头的签名部分,能否使用我们APP的名字?

从数据效果来说,直接使用作为抬头肯定是更好的方案,毕竟HR阅读短信的自然顺序是由前到后。

但是我们能否这么做呢?我的选择是不能,理由很简单,这是求职者的私人短信,发送行为是发生在求职者与企业之间,而不是平台与企业之间。我们可以在模板中提到APP名字,以推动两者交流(否则求职者说在××上投递了岗位,企业还是一脸懵逼),但是作为抬头强行塞给用户却不行。这本身就构成了一种侵犯,对私人空间的侵犯。因此,最终我还是放弃了一种可能数据表现上更好的方案。

我认为产品经理在很多时候总会陷入犹豫不决的情况,这时候,可以不用从外面寻找答案。问问自己的内心,也许思路就清楚了。

4.好的产品软、硬价值兼具

硬价值和软价值是我杜撰的一种非严谨定义的概念,主要目的是描述一件事情。职位量、简历量、简历完善率、企业日活等等,这种可供量化的指标,可以看作一种硬价值。与之相反的,情绪、感受、调性等非理性部分,可以看做软价值。硬价值是骨骼,软价值是血肉。硬价值解决需求,软价值构建体验。

我认为好的产品不应该是冷冰冰的,应该是有温度的,比如我们的日签功能。

为什么要做这个功能呢?

观察数据发现,我注意到每天有很多用户会签到。在之前的设计中,签到结束后,就是一句简单的toast提示:签到成功,获得100金币。这是很轻量的一种反馈,很普通,也很没意思。所以我决定让签到变得有价值一点,并不是单纯获得金币的价值,而是这个行为会让用户有所期待。所以我精选了励志类、求职技巧及安全类、趣味段子等,作为日签卡片的轻内容。

为什么要选择这几类呢?

一方面求职是人生的一个小节点,即使是以高频换工作著称的蓝领求职者,一年2-3次的跳槽频率,在其一年中,这也是几个特殊的时间段,不是吗?或期待、或惆怅、或迷茫。在这个时间段中,如果一句话可以让用户获得片刻的信心或者愉悦,激励一下其士气,我觉得价值本身就很大了。

我一直告诉开发同学,求职者来到我们平台,在找工作过程中,看到日签上的内容,就像中场休息,虽然我们提供的这类信息,网上都能看到,但那是终场休息,两者性质是不一样的。

至于求职安全类的知识,则是基于现实考虑。很多求职者,尤其是年轻求职者,安全意识不够强,相关的信息甄别能力比较弱。我们之前想的办法是,将求职安全知识普及与用户激励建立强绑定。用户参与平台组织的答题活动,可以获得200金币奖励。答题的内容就包括这类知识。这种活动参与人数不多,并且偏重了,效果并不是很好。因此,干脆化整为零,每天在日签上给用户普及一小条,零敲碎打,让他找工作时起了提防心,这就够了。

类似的思路也反应在我们的一些小细节上,比如一个用户的面试列表为空时,相应的空页面文案是:亲爱的,别急,面包会有的,面试邀请也会有的。同样的,我们的加载动画是一个扑腾着翅膀的小蜜蜂,呆萌可爱,目的是为了降低用户的等待压力。为了这个动画,设计师被我逼得撸了好几套方案。

5.避免自嗨的设计

我以前犯过不少错误,做了一些自嗨式的设计,导致结果掺不忍睹。比如为了引导求职者主动分享职位,在求职者主动打招呼的职位卡片上,画蛇添足,加上了一个分享职位的引导,期待求职者可以分享职位。

实际上,求职者在与企业沟通时,核心的目的是咨询岗位的具体细节,而不再是对职位心存疑虑需要朋友的介入了。产品希望用户帮忙分享一下职位,扩大岗位及品牌曝光度,但是求职者在此场景下,却并不需要此功能。

对于求职招聘类产品来说,本质上是流量批发生意。通过市场推广,高效获取简历或职位,再将其高效分发给企业或者求职者,从而获得转化,摄取利润。产品的作用,可能只是在中间的分发环节发挥作用。其余环节,则需要较强的市场力量来干预,而这些才是我们行业成败的关键。

为什么拉勾网的体验那么好,也没颠覆51job,反而被其控股60%?

51job分布在全国的6000人营销人员,足够让拉勾们绝望。boss直聘虽然异军突起,主打的直聊功能和匹配算法,绝对不是能赢的核心原因。

好产品只是一个基石,但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我认为产品经理们,应该站在更宏观的视角,去看待自己项目的位置,去理解行业。如果只是盯着自己的一亩三分,也许真的会在产品经理改变世界的幻想中迷失自己,也更容易看到自己的天花板。

当然我并不是故意贬低产品的力量,而是让产品理性看待自己的位置。去理解业务,去理解行业。没有好产品,万万不能,只有好产品,绝对不能。

以上8点是我近两年产品工作过程中获得的思考,世界上没有颠扑不破的真理,任何原则或方法论,都有其适用场景和阶段。保持开放的学习心态,不断研究,才能更好地提升自己。

于我而言,在即将告别负责的项目之际,能够梳理一下自己的所思所悟,以一篇文章的形式面世,本身就是一件让我快慰的事情。

2019年结束了,祝愿2020年,我可以更好。

本文由@凌晨四点半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相关热词搜索:方法论 两年 负责 独立 原则

上一篇:Realme 在手机系统中添加了退出广告的选项
下一篇:最后一页

泰安知名律师   电话:18053115917
手机:0531-80961678   微信:18053115917   QQ:709581498   邮箱:709581498@qq.com
网站地图 (XML地图 / 百度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