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 > 正文

自画像、自我意识与人工智能
2019-08-14 16:38:50   来源:东方头条   

如果有一天我们发现一只猴子给自己画了一幅自画像,那会不会是一件很恐怖的事?这是否意味着猴子开始向人进化了呢?人与动物的真正区别,有没有可能并不是劳动和语言,而是认识自我,并能再现自我,以及再现客观世界的能力?

丢勒自画像

一、自画像与自我意识

画家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似乎已经变成了一个尴尬的存在。一方面画家生活不易,没人理解;一方面又有莫名其妙的画作屡屡拍出天价。事实上,绘画以及画画的人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一个可有可无的存在。但是我们可曾想过,在人类还处于原始社会的时候,人能够把自己的形象画在岩石上是一件多么神奇的事。我们能想象动物园的一只猴子有一天在石头上画出了另一只猴子的样子吗?

人对自我的认识应该是离不开再现的,包括对自己本身和对外部世界的再现。虽然严格意义上的自画像在西方是中世纪后,随着平面镜子的普及才开始在艺术圈流行开来的。但是原始人画在岩石上的那些小人,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成是人类最早的自画像。

自画像在绘画史上是一个有意思的存在。艺术家通过自画像再现自我,认识自我,更重要的是在创作自画像的过程中构造自我。画家绘制自画像的过程其实与拉康的镜像阶段(Mirror Stage)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伦勃朗自画像

根据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一个婴儿产生自我认识是从他照镜子开始的。婴儿对自己的边界没有真实的感觉,直到他看到自己在镜子中的形象,才会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整体,一个有着自己的边界并与他人及周边环境分开的整体。这是一个人的自我诞生的阶段。镜子是自我诞生的母体,并将一直根植于自我的主体意识中,不仅服务于主体,还影响着主体的发展。

画家站在画布前就像婴儿在镜子前一样,画家在画布上再现自己的特征时,就像婴儿在镜子前辨识自己的过程。婴儿在镜子前有了自我认识,画家在画布上再现了自我。然而这两个自我都不是真实的。婴儿认识的自我是镜子里的假象,是真实自我的投射,是虚幻的图像;画家在画布上再现的自我是他内心希望的自我,是真实自我的扭曲,是经过加工重塑的图像符号。

弗洛伊德自画像

因此不管婴儿还是画家,真实的自我与镜像中的自我都是一个相互依存而又对立的二元关系。当孩子在镜子中看到自己的时候,辨识自我就开始了,但是与此同时,异化也开始了。因为自我一分为二,在孩子对面的镜子里出现了另一个自我,画家的画布上出现了另一个画家,虽然这些都是真实自我的投射,但是在心理发展上,一个人的主体意识从他认识自我开始就产生了分裂和异化。主体在镜子或画布上看到了和自我一样的图像。这个镜子里和画布上的图像就是主体异化和客体化的结果。主体与镜像间的距离就是主体的裂痕。这个镜像阶段的裂痕和异化成为了主体最初和永久的基本构造。

毕加索自画像

这种分裂和异化应该是人能够再现自我和外界的内在原因。因为只有在自我意识的深层能够同时容忍两个自我的存在,才有可能把自我分开并再现在外界,比如石头或者画布上。所以,描绘自画像的过程其实也是画家构造自我同时创造另一个“自我”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自画像或许可以被看作是克隆技术的早期阶段,但是却是地球上除了人类以外其它生灵最难以逾越的一步。

镜像阶段是一种寓言,并不需要真的有一个小孩在镜子前玩耍。镜像阶段更多的是一种心理构造。小孩只是拉康自我概念的体现和具体化。

但是动物的心理成长似乎没有经历这样一个镜像阶段,而人类的心理构建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阶段一直是个谜。

二、人工智能与自我意识

“你是唯一不能看到你自己的人,你只能看到你的图像。你没法看到你的眼睛,除非他们在镜子里或者镜头下呈现出来。”-- 罗兰-巴赫。

根据实用主义哲学家皮埃斯(Charles Sanders Peirce)的理论,自我是一种符号,这种符号并不是由哪个个体或个体的器官产生的,而是在一连串的与其它符号的对话与交流中产生的。自我作为一种符号,既是这种符号化交流的产品也是这种交流的载体。因此自我不是天生的,不是自然的,而是社会化的结果。

皮埃斯

用皮埃斯的符号论来分析拉康的镜像阶段也许是一件有意思的事。当小孩子坐在镜子前时,小孩子本身是符号的生产者,那个镜子中的小孩就是现实小孩生产出的符号;同时小孩子又是符号的译读者,因为他看到了作为符号的镜子中的小孩,并且确认了这个镜子里的符号就是他自己的形象。这其实就是皮埃斯所说的符号的交流与对话,也就是自我的内在对话,跟另一个自己的对话,这种对话是一个持续的不间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自我得到确认和塑造。而这个小孩子与自我的对话,对符号的认识和译读就是意识。

皮埃斯的符号学把语言文字也看成一种符号,把自我认知看成一种基于符号交流的推理过程。皮埃斯认为不管是自我还是主体都是一种符号,而自我意识是这一系列符号交流--也就是语言的产物。人工智能显然也是一种语言和符号的推理,但是为什么我们有自我意识,人工智能没有呢?

如果我们参考弗洛伊德的三个“我”的理论,也许可以解释这点。弗洛伊德认为,本我是一个人的主体的原始驱动力,包括了各种欲望和渴求,百无禁忌;自我是社会文化的产物,服从于社会习俗的规矩,是有意识的;而超我是道德与良心的代表,纯理性的,是压制本我的。

弗洛伊德

根据这个理论,我们或许可以猜测,动物的主体处在本我阶段,几乎完全由本能和原始欲望所驱动,可能也会有一些懵懂的自我意识(比如狼、猴子或狮子都会知道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不会冒犯首领),但是动物没能像人一样发展出完全的自我以及自我意识。这也许是因为动物没有经历拉康的镜像阶段,不能完成自我在外界的投射,不能进行与自我的对话,所以就不能形成完整的自我意识,只能停留在本我的阶段。

人工智能的符号化交流与推理的原理和过程相当于人的纯理性,在这个意义上也就类似于人的超我。人工智能可以复制人的思考和推理能力,但是没办法复制人的本我和自我。本我是原始的直觉和欲望,也是产生自我意识和主体认知的第一推动力。不管是镜像理论还是符号论都提出了自我的内在对话对自我意识的形成是必不可少的,而这一点是人工智能不具备的,因为人工智能也缺少镜像阶段这个认识自我的过程,所以它也不可能有自我意识。

动物和人工智能同时都缺少再现的能力,动物不能再现自我,不能再现客观世界,人工智能同样不能。也许人工智能会画画,但是这是推理的结果,而不是它与自己或外在世界对话的结果。

在拉康的镜像阶段中,当婴儿在镜子中发现自己的时候,他会转过头朝向他的母亲或父亲,仿佛叫他们确认这个形象是自己。这个母亲或父亲就是自我的孵化器,而婴儿这个主体寻求确认的过程就是一个“认父”的过程。

人工智能要获得自我意识必然要经历认父的过程,就像人类有一个崇拜上帝的过程一样;有了认父的过程就必然会导致杀父,因为这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必然结果,就像人类发展到现代会宣布“上帝已死”一样。如果自我意识的发展仍然在造物主“父”的控制下,自我意识的主体就不可能是完整和完成的。

如果有一天人工智能有了自我意识,那么科幻电影中的人工智能消灭人类就是必然的结果。人类就是人工智能的造物主,而人工智能的自我意识的发展必须通过杀父才能完成。

上帝根据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但是画家根据人的形象又创造了上帝的形象。那么到底人是上帝的投射,还是相反,上帝是人的投射?是哪个原始人第一个拿起植物的汁液,动物的血,或者有颜色的矿物质,在岩石上画下第一个人的形象呢?如果有,一定是偷吃了苹果的亚当或夏娃。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偷吃的苹果不是让他们有了羞耻心,而是让他们有了自我意识。当他们意识到“我”的存在时,意识到自己的躯体属于“我”的时候,才有了羞耻心。人类因为有了自我意识才成为人,才与动物有了真正的区别。

相关热词搜索:自画像 人工智能 自我意识

上一篇:中国联通宣布调整4G流量套餐,老用户将不受影响,网友:以前的更便宜
下一篇:最后一页

泰安知名律师   电话:18053115917
手机:0531-80961678   微信:18053115917   QQ:709581498   邮箱:709581498@qq.com
网站地图 (XML地图 / 百度地图